地处皖苏交界淮河入湖口处的明光市泊岗乡,四面淮河环绕,形如小岛。岛上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素有淮上宝岛之美誉。全岛面积22平方公里,居民2万来人,辖4个行政村,是滁州市唯一的淮北乡,也是千里淮河上唯一的岛乡。
泊岗,古名土龙岗。相传在远古时期乃土龙盘踞之地。土龙为防范淮河洪水侵袭,掩土为岗,故而得名。南北朝时,北魏有一姓杨的官员,被朝廷罢官南迁,乘船途径泊岗,见泊岗四面环水,岗湖兼有,景色甚佳,便在此定居下来。当时触景生情,写诗一首:朝乘淮舟暮泊岗,夕照金沙遍地黄。登高远眺四野景,岗下满目尽湖光。此后,人们便据此意,将土龙岗更名为泊岗。
泊岗历史悠久,上溯远古,地属淮夷。夏、商、周分属扬州、徐州、青州。春秋战国分属吴国,楚国,属于“吴头楚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泊岗属盱眙县。以后各朝各代,直至民国,州县设置虽有变更,泊岗均属盱眙县。民国二十一年属新成立的嘉山县,二十九年(1940年),共产党领导的苏皖边区建立红色政权,泊岗属盱凤嘉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盱凤嘉县政府改为办事处,治所就设在泊岗。全国解放后,1949年泊岗划归新嘉山县。1994年撤县改市,泊岗属明光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泊岗留下了许多文化遗址和遗迹。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1953年秋,由华东地区文物工作队发现,安徽省考古所和原嘉山县文管所分别于1974年和1981年调查,在泊岗东岗坡面上有一米多深的文化层里清理出石斧、石凿,砺石等石器11件,灰红两色陶片300余件,根据出土文物鉴定,该遗址当属新石器时代早期。在1953年泊岗引河工程中,还发掘出古代不同时期的文物378件。其中有陶、瓷、铜、铁、石、玉等不同类型的器物。有商代青铜器、汉代陶器、宋代瓷器。此外还发现两千多年前较为完整的石斧两件。这些文物,现藏于江苏南京博物院。其中出土的四件商代爵、觚、斝、罍等青铜器,制作精美,很有特色,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商民族与淮夷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诸多的古迹古遗址中,古刹名胜也给泊岗增添了不少古代文明的神奇色彩。如铁耙耙和尚的代唐寺(红云寺),为盐引失而复得而修的石隐庙,一贯乐施好善、普渡众生的东岳庙等千百年古刹,还有来历神奇的凤凰墩,恰似世外桃源的桃花坞等风景名胜,都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美丽传说。
俗话说“走千走万,赶不上淮河两岸”,地处淮上宝岛的泊岗,由于地理条件优越,物产极为丰富,瓜果蔬菜五谷杂粮,无所不产,泊岗萝卜、马铃薯,每年年产百万吨,畅销华东各市,特别是民谣所传的“泊岗三宝”花生、银杏、大甜桃更负盛名。泊岗花生曾作贡品,敬献朝廷,甚得皇帝赞赏。桃花坞的大甜桃,有千年种植历史,品质优良无比,泊岗银杏遍及全乡,面积多达万亩,被誉为“安徽银杏第一乡”。同时,泊岗四临淮河,水源充足,水产品极其丰富,淮河四大名鱼:扁、花、鲤、鲫四季常鲜,洪泽湖螃蟹品优味美,可谓是:淮上宝岛金泊岗,物华天宝好地方,景色怡人生态美,胜过江南鱼米乡。
优美的自然环境陶冶着善良的人群,勤劳朴实的泊岗人民,在家乡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经过数千年的沧桑变化,数代人的辛勤劳作,艰苦奋斗,使泊岗的面貌不断地除旧更新,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景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泊岗人民更以新的姿态,新的思维,新的活力,新的干劲,齐心合力地建设家园。决心把家乡打造成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旅游乡,在泊岗的土地上画出一幅更新更美的图画。只要人们踏上泊岗大地,放眼可见:河里遍布网箱,岸边绿柳成行,岗上果树成株,四野五谷飘香。蔬菜大棚连片,沟渠纵横成网,条条道路畅通,村落碧瓦红墙,处处生机勃勃,年年丰收景象,这幅美丽的图画现已逐步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目前,泊岗乡请南京农业大学编制《明光泊岗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已经完成,通过省市专家评审,并经日博365常务会议批准。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泊岗将会变得更加富裕、生态、和谐。这真是:
改革春风沐淮乡,古老土地换新装。
宝岛儿女多奇志,中华文明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