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在明光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余成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明光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城乡建设大干快上、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苦干实干,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崭新成就。
——从数字看发展,五年来明光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们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稳中奋进、好中加快,适应“新常态”,落实“去降补”,推进“调转促”,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以每年10亿元左右的幅度递增,预计2016年将达到134亿元,是2011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4%。财政收入每年递增1亿元以上,2016年达到14.6亿元,是2011年的2倍,年均增长15.3%。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5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倍,年均增长19%。预计2016年,工业增加值37.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5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8亿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641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51元,分别是2011年的1.6倍、1.8倍、1.9倍、2.2倍、1.6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0.8%、13%、13.6%、16.6%、10.2%;三次产业比从2011年的32.3∶31.7∶36调整到2016年的25.2∶36∶38.8,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呈现协调并进的良好态势。在滁州市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中,从后进位次迈上中等水平。
——从质效看产业,五年来明光实体经济稳步扩张。围绕“强一产、兴二产、活三产”,全力做大产业体量,提升产业质量。五年新增企业1722家,总数达2772家,新增个体工商户6075户,总数达16702户。农业亮点纷呈。现代农业示范区从无到有,发展到17个,其中滁州市级以上4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2家,其中省级以上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1530家,嘉吉、海亮等农业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安农大皖东综合试验站落户明光。五年累计实施水利工程7538处、农田整治41.4万亩,完成投资12.6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5倍。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土地确权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中国河蟹产业先进县”“安徽省农机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和安徽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淮杯”二等奖,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项目连续12年获“省优”。工业蓄势崛起。新建工业项目385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6亿元。全市规上企业总数达110家,比2011年底净增52家;高新技术企业、“两化融合”企业、智慧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100家,发明专利拥有量172件;浩淼安防、龙利得包装和阳光木业、大兴盛和农业科技分别在“新三板”“四板”挂牌;润海高科实施资产重组,总部设在明光。预计2016年,规上工业增加值31.5亿元,是2011年的2.3倍;产值超亿元企业40家、超5亿元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分别为25.2%、18.6%。商贸日趋活跃。3平方公里的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初具规模,星光商贸城、润溪广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城市综合体建成运营,大润发、广大物流等一批国内知名商贸物流企业相继入驻。五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44亿美元,限上商贸单位达99家。1.7万平方米的明光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园运营,阿里巴巴等4家知名电商、45家小微电商企业和顺丰等11家知名快递企业入驻,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网点359个,2016年电商交易额达12亿元,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功举办第十届安徽互联网大会县域电商峰会。旅游业逐步兴起。“八岭湖”创成国家3A级景区,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三界外”被评为滁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涧溪镇、泊岗乡获批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女山湖镇、明东街道、明南街道获批全省旅游乡镇。建成五星级农家乐1家、三星级3家、两星级19家。五年累计接待游客281.6万人次,旅游业收入9.62亿元。
——从变化看环境,五年来明光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围绕“三集中、一体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力打造魅力明光。规划体系上水平。系统完善城乡统筹规划、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28个专项规划、13个集镇总体规划、35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形成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等四级规划体系,“多规合一”启动编制。城乡统筹规划、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分获全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二等奖,并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在APEC城镇化高层论坛上交流发言。城乡建设创佳绩。“小财政、低债务、大城建”模式走出明光城市建设发展新路,突破了“四个百万”⑴,创造了“五个之最”⑵,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增加12.2平方公里、4.8万人、9.2个百分点,“数字城管”投入试运行。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高分通过省级评估,争创省级生态城市、卫生城市打下良好基础。围绕“两治理一加强”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建成农村清洁工程14个,开工建设集镇污水处理厂4个,集镇绿化、亮化、净化水平显著提升,潘村镇、女山湖镇列入全国重点镇。精心打造了南部循环线、中部明女线等19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以被撤并乡镇为重点、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得到省和滁州市领导充分肯定。通过土地整理、增减挂钩、库区移民等项目搬迁复垦自然村庄120个。修建国省县乡道路348公里、市政道路111公里,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763公里,女山湖特大桥、G104明光绕城线、S321战备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开工建设。生态治理显特色。大力实施“五治专项行动”“三线三边整治”“森林增长工程”“污染项目治理”。关闭矿山开采加工企业90多个、粘土砖瓦企业34个,淘汰黄标车825辆,改造城区燃煤锅炉76家;新增造林21.8万亩,完成涧溪花鼓山等矿山复绿17万平方米,城区新增绿地555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地率分别提高到23.4%、33.1%。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使用,引领绿色出行。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创成省级和滁州市级生态乡镇17个、生态村42个,省级森林城镇5个、森林村庄30个。
——从动力看态势,五年来明光潜力活力加速释放。坚持不懈夯实基础、培植优势、积聚后劲,增强发展动力。投资拉动持续发力。累计实施重点项目668个,总投资384亿元,建成投产项目433个。争取中央、省级无偿投资10.8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6.6亿元、债券资金12.9亿元。促成合宿新高铁(明光设站)、明巢高速、明光泊岗淮河公路大桥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级规划。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先后新签约朗基磁业等项目148个,新开工道润电子等项目68个,新投产良润医疗器械等项目65个。五年累计实现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225亿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85亿美元。载体平台不断完善。市工业园区更名经济开发区,成功加挂“安徽明光肥西现代产业园”牌子,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3.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140家,2016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7.5亿元、税收2.8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2倍、2倍。“明光医疗产业集聚区”入选首批长三角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化工集中区、凹土产业园加快建设,乡镇工业集中区多点发力、错位发展,入驻企业151家,涧溪镇、桥头镇列入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要素保障焕发生机。用地上,五年累计争取建设用地指标29918亩;出让土地256宗,面积10903亩,保障了城乡建设需要。融资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00亿元、120亿元;社会融资总量超过130亿元;以助保金、过桥贷、税融通、银政担等创新方式,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12亿元;成为全省首批新型“银政担”合作试点市。人力资源上,面向全国引进高层次人才33名,帮助企业招工35250人,完成就业技能培训12890人、创业培训1240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713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电力、通信等方面均提供了有力的要素支撑。
——从获得看民生,五年来明光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住有所居上,新建商品房、棚改房、公租房、渔民上岸安置房、库区移民安置房共34600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9849户,改善了居住条件,促进了人口集中。学有所教上,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2所,改造中小学校舍15万平方米,明光中学新校区主体建成,职高新校区投入使用并挂牌“滁州市机械工业学校”。学龄前儿童毛入学率88%,义务教育巩固率99%,高考达本人数连续五年位列滁州市前三,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省级评估列24个县(市、区)第一位。病有所医上,完成市人民医院、中医院新建搬迁,新上惠明、新城2家民营综合医院,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225个,其中村级卫生室147个。城镇医保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近100%。县域“医共体”列入首批全省试点,荣获“全国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省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老有所养上,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5.2万人、32.2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月55元提高到75元,离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从1286元提高到1857元,累计发放“五保”供养金4522万元、高龄津贴1171万元。被列为“全省城乡低保统筹试点市”。困有所济上,城乡低保“提标扩面”,五年累计发放低保金4.2亿多元,发放救灾资金、孤儿生活费、医疗救助金、参合参保资助金、困难群众临时救助金等9306万元。贫有所扶上,持续推进扶贫开发,五年脱贫近万人。2015年起全面打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为如期实现3548名贫困人口脱贫、5个贫困村出列打下基础。此外,市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49个农家书屋、113个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全部建成使用,《明光市志》(1990-2010)出版发行;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安徽中华诗词之乡”和全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同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工作进一步提升,老龄、红十字会、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气象、机构编制、供销、保密、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均取得长足进步。
——从作为看作风,五年来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依法行政,恪守廉洁从政,努力高效施政。认真执行市人代会和市人大常委会各项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472件、政协委员提案445件,办复率和综合满意率均为100%。政府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一律按照《市政府议事规则》,通过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并及时向市委汇报,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认真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05项,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全面实施,荣获“全国百佳国税地税合作县级示范区”“全省政务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合同审查、重要文件解读制度不断完善,重大事项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制度有效执行。“六五”普法各项任务圆满完成。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章程创造性开展工作。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强力推进“四风整治”,深入贯彻群众路线,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政风行风不断优化。压缩机关办公用房2.58万平方米,减少公务用车193辆,节约公务接待费用300多万元,“三公”经费支出年均下降12%。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支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依纪依法查处腐败案件,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树立了诚信务实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励精图治、奋力爬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明光市先后荣获上级各类表彰69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30项、滁州市级25项,明光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增强,明光的硬环境、软实力、新风尚显著提升,得到了广大群众充分信赖,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受到了各地投资者高度青睐。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班子不懈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市几个班子历任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工商联、民营企业和各人民团体,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国家和省驻明单位,向广大来明投资者和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明光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工作,成绩令人振奋,经验尤为珍贵。五年的奋进历程,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加快发展放在首位,一心一意抓投入、抓争取、抓建设,着力补短板、增动力、提效益,保证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自信、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美好新明光”蓝图愿景才能变为现实。必须始终坚持把产业升级作为主攻方向。产业是经济的灵魂。五年来,我们着力招大引强、致力帮扶企业,以创新推动转型,以转型推动升级,全面提升产业质效。实践证明,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才能实现“后来居上、追赶跨越”。必须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核心动力。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五年来,我们不断在改革创新上寻求突破,在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创新才能破除制约发展的藩篱桎梏,才能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必须始终坚持把城乡统筹作为重要抓手。新型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动力和潜力。五年来,我们坚持把推动新型城镇化作为拉动有效投资、推动明光发展的重要抓手,实行高水平规划、大手笔建设、人性化管理,释放了强大的发展潜能。实践证明,只有紧紧抓住新一轮新型城镇化机遇,才能为加快明光发展打造广阔空间、良好平台和秀美生态。必须始终坚持把保障民生作为根本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加强社会建设,明光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才能推动明光各项事业繁荣进步。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人均值较低;产业结构不优、发展层次较低;工业经济短腿、镇域经济不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城镇配套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少数群众生活困难,脱贫难度依然较大;政府系统少数干部担当不够、能力不强、作风不实的问题仍然存在,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新一届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建议
扬帆起航正当时,砥砺奋进谱新篇。未来五年,是明光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改革红利的“加速释放期”、后发优势的“集中凸显期”、城乡建设的“黄金提档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好这些难得的发展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先行先试,勇于创新突破,善于谋势赶超,全力铸就明光发展新辉煌。
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五大政策”⑶,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全面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滨湖花园度假城,山水田园生态市”建设,努力打造“生态更加秀美、经济更加强好、城乡更加靓新、政治更加清明、社会更加阳光”的美好新明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全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系统推进科技、产业、企业、产品、市场创新,建立健全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等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打造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坚持以“三重一创”⑷为引领,推动工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扩量增效、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推动农业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努力做大规模、放大优势。到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提高到11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0%,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高到50%,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
(二)实施协调发展行动,全力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落实“一尊重五统筹”,加快“三集中一体化”,推动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基础设施等方面深度融合、无缝对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到2021年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生态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强化镇域规划协同,加快“多规合一”。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围绕“老城区改善环境,东城区集聚人气,北城区逐步充实”,完善城市功能,展现靓丽风貌,彰显城市内涵。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7年底完成所有集镇建成区整治建设任务,2020年底完成所有中心村建设,保留村庄卫生环境明显改善。加强重大基础设施支撑,推进合宿新高铁、明巢高速、明光泊岗淮河公路大桥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推进“一闸两港三航道”⑸工程,实施“一环八射”和“南北大循环”⑹骨干路网建设,争取全市境内所有国道达到一级公路标准、省道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沿淮沿河洼地治理、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池河防洪综合治理,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三)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全力培植生态文明“新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绿色生态网络,培育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明光大地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突出“南部生态保持、中部景观绿化、北部农田防护”,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巩固森林增长成果,推进增绿增效。到202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地率分别达26%和34%,70%的镇村创成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生态乡镇、生态村。落实“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污染防治措施,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开展“两河两湖十二条小流域”⑺治理,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机制,推动工业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等资源化利用。确保重点水源地水质普遍达到三类功能区标准,到2021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以上,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
(四)实施开放发展行动,全力拓展交流合作“新空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延伸触角,深化合作,加快全方位开放步伐,汇聚更多要素资源。把握国家、省级重大政策导向,精准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带、皖江示范区等多重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不断加强与皖北“三市九县”成员单位合作,进一步推进与肥西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深化与定远、凤阳合作共建西部大工业基地,与来安、南谯、盱眙、泗洪等周边县区的交通合作,与加拿大圣·阿黛尔市、甘肃省临泽县等友好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体制机制。加大“引进来”与“走出去”力度,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旗舰型、基地型企业项目。推动经开区扩容提效、化工区加快建设、集中区错位发展,力争涧溪凹土产业园升格省级园区。
(五)实施共享发展行动,全力开创幸福生活“新局面”。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机制、引导预期,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注重机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让人民群众物质更富足、精神更富有、生活更幸福。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实“四个全覆盖”⑻,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个人。认真实施“33项民生工程”,坚持每年办好“十件实事”。完善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落实政策,整合资源,激发活力,营造全社会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同步提升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县域医共体运行机制和分级诊疗机制,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动人口均衡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基本建成覆盖城乡、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平安明光”“法治明光”“和谐明光”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安定有序。
三、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是新一届人民政府的施政第一年,是美好新明光建设的成果展示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紧紧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省市进中游、增速居前列”总目标,认真落实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的各项部署,坚持“稳中奋进、好中加快、能快则快”总基调,聚焦重点难点,奋力攻坚突破,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在以下七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一)抓住关键点,奋力在推动全面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立足系统集成,加强激励引导,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创新供给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1.健全创新机制。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全面落实“全创改”试点,完善科技创新价值评估、成果转化、资本对接、孵化加速、产业形成机制。完善产学研结合体制机制,优化支持创新政策体系,增强人才、技术、项目吸引力。系统梳理中央、省、滁州市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认真落实《明光市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明光市加快科技创新 建设创新型城市奖励办法》,形成对创新创业活动全周期跟进、全方位覆盖、全要素保障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多渠道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1.1%以上。
2.打造创新平台。以提高资源整合、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集成功能为重点,加强新型研发平台建设。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化与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师范学院、滁州学院等高校的战略合作,支持浩淼安防、留香泵业、飞洲新材料、国星凹土、明光酒业、永言水产、昊昊蜂业等企业与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武警部队学院、江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师范学院、郑州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加强凹土行业协会等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着力在本地化配套、共性技术攻关、产业链创新、出资入股等方面加强合作,系统研究新技术和新项目承接、孵化、运作工作。确保经开区产业互联网园4月份建成运行,安农大皖东综合试验站7月份投入使用,建设博士后工作站1家,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滁州市级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3%。
3.集聚创新团队。落实《明光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相关扶持政策实施细则》,打造吸引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创新资本的集聚“洼地”。加强人才引进的资金资助、创业支持、薪酬激励、生活补贴、政治激励和其他优惠政策措施。争取引进20名左右我市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10名左右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能促进现有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引进培养4个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力争在引进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产业的领军人才上有所突破。加强明光职高(滁州市机械工业学校)等职教基地建设,扎实开展面向农民、高校毕业生、企业在岗职工、转业军人等不同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弘扬“工匠精神”,加快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制造优势。
4.扩大创新成果。全面推进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辅导工作,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力量。加大发明专利申报力度,力争申请发明专利700件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0件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0件,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5个,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个以上,努力在凹土新材料终端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二)聚焦增长点,奋力在培育优势产业上取得新突破。抓好“去降补”“调转促”“全创改”等关键措施落实,努力壮大产业规模,增强竞争优势。
1.提质增量做强工业。产业兴则明光兴,工业强则明光强。要确保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以上,新增规上企业15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增加值达到35亿元。一要强化主导产业培育。以三友电子、明美矿物、明光酒业、榄菊日化等企业为龙头,全力推动四个主导产业技改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拉长加粗产业链条,发挥对工业经济的主导拉动作用。力争全年机械电子、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分别达到55亿元、48亿元、26亿元、9亿元,总量达到138亿元。二要强化重点企业帮扶。落实减负措施,破解要素制约,实行“一企一策”,全力抓好规上企业和拟升规企业帮扶工作。重点推进龙利得包装、瑞智电子、永言水产等15家滁州市级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重点帮助产业项目好、产品有市场、产出效益高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力争全年产值超5亿元企业达到5家,龙利得包装和浩淼安防完成上市辅导和报会待审,争取实现主板首发上市“零突破”,留香泵业申报“新三板”挂牌,艾珂尔制药等拟挂牌“新三板”企业完成签约和股改。三要强化科技企业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品牌升级工程,重点围绕爱福电子、中彩印务等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领先、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争取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滁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个、“专精特新”企业5家、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
2.固本增效做优农业。实施现代农业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争取八岭湖水库新建工程进度过半,完成池河城区段和焦城圩防洪综合治理、林东水库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分水岭水库灌区渠道整治工程、陡山等1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扫尾和1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完成8.22万亩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和规划田间工程,努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争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83.8%,建成育秧工厂50家,机械化育插秧能力达10万亩以上。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园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石坝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成省级示范区,新增滁州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滁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130家、“三品一标”认证5个以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充分释放农村发展活力。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任务。
3.趁势而上做活服务业。鼓励支持创业创新、积极引导“划行归市”,争取广大物流城、徽商大市场、星光商贸城、恒正商贸城、万豪国际商城、美食街等专业市场和潘村阳光商贸城、古沛沛丰苑商贸城全面运营。确保全年新增限上商贸单位10家,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亿元、外贸进出口7015万美元。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快“XO”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环女山湖大道立项审批和规划设计,招商开发黄寨草场、女山、抹山、大横山等景区景点,启动女山湖古镇旅游开发项目,推动八岭湖积极争创4A级景区。争取新增3A级景区1个、省级优秀旅游乡镇1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个。积极争创省级电子商务产业园,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工程,力争全年实现电商线上交易额15亿元。
(三)强化支撑点,奋力在加快产业集聚上取得新突破。围绕建设特色型、生态型、集约型园区,聚焦经济工作主战场,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
1.打造动力强劲的经开区。坚持产城融合,加快公共服务配套和产业项目建设。实施建成区创业大道西延、五一路北延、韩山北路贯通等8条道路和产城新区淮河大道东延、嘉山大道东延、涧溪路、鲁山路等15条道路建设,同步推进绿化、亮化、排水等配套工程。完成返乡创业园二期8栋厂房、三期6栋厂房建设,铺设产城新区至污水处理厂8.5公里污水主管网,争取致远学校建成使用,启动产城新区邻里中心建设。力争雀锦文化、通力电炉、虹源生物质、明睿合成材料、德科曼塑料科技等项目建成达产,纳福汽配、谨铭电子、朗基磁业、鑫烨制衣、天麟服装、申康管业等项目开工建设。推进屹洲铜业、高盛材料、福友汽配园等“僵尸企业”腾笼换鸟,嫁接优质项目。确保市经开区招商引资新入园项目20个以上,净增规上企业10家,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8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9亿元、税收3.2亿元。
2.打造专精特新的产业园。围绕“把明光涧溪凹土产业园建设成为凹土材料研发展示的窗口、全产业链企业集聚的基地,综合性公共服务的平台”,完善凹土产业规划,完成凹土矿权整合,培育凹土产业集群,打造规模化、高端化、终端化的凹土产业板块。完成涧溪凹土产业园1.5平方公里道路和给排水、供电、通信、供气管线等基础建设,建成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争取入驻企业11家以上,年度工业总产值6亿元以上。完成化工集中区“一纵五横”6条道路⑼建设,建成城东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开工建设城东自来水厂工程,启动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基础设施配套,确保国祯生物质热电联产、恒恩生物质、鑫洋食品添加剂等项目能够落地开工。着力做强苏巷轻工业园、桥头农副产品深加工、潘村返乡创业园等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张八岭、管店、石坝、明西等工业集中区发展,力争乡镇工业集中区投产企业突破170家,工业产值突破50亿元。
(四)抢占制高点,奋力在推进招商引资上取得新突破。招商引资是做大产业体量的主要抓手、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必须长期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聚力推进招商引资提速提效。
1.强化措施,全面出击。一是实行“全员招商”。坚持领导带头、全员上阵,利用一切优势资源,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强化任务观念,健全考核机制,严格兑现奖惩。原则上,每个市直单位、乡镇街道全年招引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个,到位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二是推动“以商招商”。充分发挥落户企业的桥梁纽带和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招引上下游企业,实现“引进一个、招来一批、带动一片”的磁场效应。三是强化“专职招商”。落实县干招商小组、招商“小分队”驻点招商,所有专职招商人员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全身心投入招商工作,发挥专业招商的带头作用。
2.聚焦重点,全力拼抢。一是聚焦重点企业。坚持引资、引智、引技并举,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央企、国企、名企、台企,招引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型、总部型、专业配套型、“高精特新”型企业。二是聚焦重点产业。呼应滁州西部大工业基地建设,以加工制造业为重点,着力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核心配套项目、延链补链项目,打造产业集群,提升发展能级。三是聚焦重点区域。突出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发达地区,密切关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疏解非核心功能趋势,适时举办投资环境说明会、招商项目推介会,组织参加相关商会、协会、展会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招商、集中招商、批量招商”。
3.精细服务,全程跟进。全力推动项目转化,提高招商精准度、成功率。在谈项目促签约。广泛联系客商,摸排投资意向,获取有效线索,包装对接项目,及时明确投资内容、项目选址、实施时间、政策条件等事项,确保当年新签约项目转化率达40%以上。签约项目促开工,围绕供地、环评、规划等项目前期工作,破解难题,化解制约,全程帮办项目审批和要素保障,实现猛将消防设备等16个签约项目落地开工。开工项目促投产。全力为项目建设创造最佳环境、提供最佳条件、落实最快服务,实现德科曼塑料科技等28个在建项目建成投产。投产项目促达效。积极帮助真顺五金等21家新建成企业解决好要素供给等问题,保障企业足额投产,实现最大产出效益。力争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40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到位资金80亿元,其中,引进工业项目25个以上。
(五)打造闪光点,奋力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按照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整治与创建齐抓、功能与生态相融,系统打造全景明光。
1.推进城区提档。深化“五城联创”,提升城市品位,争取“全面胜出”。东城区充实提升,继续推进项目入驻,实现徽商大市场、恒正商贸城、阳光城、明城国际中心等专业市场、城市综合体填满布实、开街运营;加快碧桂园、国强民府等房地产项目建设;对已完工的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安置小区等工程进行“精细化”提升。北城区组团发展,围绕“布项目、提功能、聚人气”,开工建设洪武大道北段、明光大道北段、淮河大道西段、女山大道北段、雨相路西段、道涵大道西段、歧阳路西段、环湖大道等8条道路;实施笃学路南公园、道涵大道南公园、沙坝公园、碧波公园、东大塘公园和城北新区新建道路绿化带建设;重点推进明光中学新校区及周边、紫阳小区及周边、赵府家园及周边等三个组团发展。老城区改善环境,完成池河大道改建、新庄路西延、金达路南段、滨河实验学校等4项续建工程,实施明旧路、明珠路南段、体育东路(农苑巷)、部分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和明中路西段建设等5项工程,启动九道湾公园二期、韩山公园扩建、爱府路农贸市场改造等3项工程,继续推进中心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完善“数字城管”体系,强力推进“治脏、治乱、治违、治堵”行动,保持“控违拆违”高压态势,进一步规范户外广告、经营摊点、渣土管理、交通秩序和环卫保洁,营造畅通、整洁、靓丽的城市环境。
2.打造美丽乡村。围绕“14935”城乡布点,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用足用好6.5亿元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贷款,结合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实施“百镇计划”,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人口集聚。确保完成所有集镇建成区整治建设和紫阳等9个2017年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农村社区)⑽建设任务,争取全省领先;协同推进梅郢等建成中心村巩固提升和其它中心村(农村社区)加快建设。分类推进“四个卫星镇”“城区周边镇”“沿淮沿湖镇”“生态经济镇”差异化发展,涧溪、苏巷、桥头、石坝、明西、管店要着力打造工业强镇,张八岭、三界、女山湖、明南要着力打造旅游名镇,潘村、自来桥要着力打造商贸重镇,泊岗、柳巷、古沛要着力打造水乡生态镇。深入开展“三线三边”和自然村庄环境整治,争取所有中心村长效保洁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确保所有“空壳村”年内“脱壳”,其它每个村年度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1万元以上。
3.强化交通支撑。围绕“一环八射”“南北大循环”,全力推进交通项目建设。104国道绕城线,完成路基和小桥涵工程、女山湖特大桥和跨宁洛高速大桥下部结构工程。完成309省道涧溪段改线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完成自来桥至三界战备公路二期主体工程、太平集至林业队旅游路二期主体工程、紫阳至潘村公路改建工程。全面完成865公里的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三年任务”。做好环女山湖大道、明光泊岗淮河大桥、104国道桥头至五河和映山至滁州一级公路改造、309省道明光绕城线、石坝至大郢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配合完成明光至定远高铁站道路、明巢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
4.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统筹联动、立体推进、绿色发展,全力争创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实施绿色城市、绿色屏障、绿色村镇、绿色通道“四大工程”,确保完成营造林计划任务,城区新增绿地100万平方米,创成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6个、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5个。开展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行动,严控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建筑扬尘、餐饮业油烟、挥发性有机物等源头污染。实施池河、南沙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完成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关闭、搬迁或转产。建成自来桥镇、涧溪镇、张八岭镇、三界镇、管店镇、桥头镇、古沛镇、潘村镇、泊岗乡等9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确保工业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重点水源地水质达到三类功能区要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以上,继续保持农作物秸秆禁烧“零火点”。
(六)找准发力点,奋力在扩大有效投入上取得新突破。坚持把上项目、扩投资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1.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围绕年度计划实施的总投资528亿元、358个项目,全力抓协调、抓保障、抓开工、抓竣工。确保广大公路港、道润电子等188个项目建成投产,国祯生物质热电联产、滨河大道北延等170个项目开工建设,争取全年完成投资16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60亿元以上。
2.精准谋划扩充项目储备。建立健全项目谋划常态机制,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取向、产业导向、资金投向,瞄准新兴产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科技创新、民生事业和优势资源开发等重点,拓宽思路,广开门路,持续开展项目谋划。确保动态储备项目1000个以上,亿元项目200个以上。充分考虑各类因素,努力做到谋深谋透,扎实推进项目立项、可研、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规范完善项目文本、实施方案,协同做好项目资金、用地指标等要素保障,争取达到可批、可建条件。
3.锲而不舍争取项目支持。密切关注国家、省投资计划,紧盯重大工程包和纳入皖北发展等政策机遇、区域协同发展等战略机遇,积极向上汇报、沟通、对接。对关键项目、重大项目、重要项目,始终盯住不放、扭住不松,全力跑项目、要资金、争政策。力争104国道改建(南段、北段)、女山湖特大桥、池河综合治理、城东自来水厂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民生事业项目纳入国家、省投资计划,全年争取中央、省各类补助资金总量不少于25亿元。
(七)站稳落脚点,奋力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取得新突破。加大民生投入,推动共建共享,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1.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底线思维和兜底要求,落实好低保、教育、医保、危旧房改造等相关政策,夯实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以产业扶贫为主攻方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发展壮大“一村一品”和到户产业项目,统筹推进健康扶贫、智力扶贫等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确保当年实现4个贫困村出列、2778名贫困人口脱贫,同步推进余下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进程。
2.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成2万平方米校舍“改薄”和津里等3所幼儿园新建工程,完成明光中学新校区、滨河实验学校建设,力争明光职高(滁州市机械工业学校)创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实施中医院二期、张八岭卫生院综合楼等医疗卫生体系项目建设,推进县域“医共体”试点工作,积极争创省级“卫生城市”。加快全民健身馆、市民文化乐园、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等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深入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3.精心办好民生实事。高质量完成“33项民生工程”,认真办好“十件实事”⑾。完成芦咀、林东、石坝、分水岭等自来水厂管网延伸工程,解决2.3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创业和就业技能培训26200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继续实施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完成棚户区改造1248户、农村危房改造923户,完成城市2个老旧小区改造。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完成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140人。
4.巩固加强社会保障。落实“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完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2万人,完成失业保险参保1.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2.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8.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2万人,做好“新农合”全覆盖工作。加快推进惠明养老中心等一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农村低保补差水平不低于城市的70%,重大疾病合规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80%。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自律、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深入开展“平安明光”建设,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提高安全生产、防灾救灾和应急管理能力,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聚焦忠诚干净担当,坚持苦干实干快干,努力建设务实高效、清正廉洁的人民满意政府。
一是建设坚定、坚决、坚韧的忠诚政府。始终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真正起到标杆作用、带头作用、示范作用。
二是建设谋事、干事、成事的实干政府。坚持做决策通盘考虑、科学设计,抓落实从细节入手、从关键发力,做到环环相扣、一抓到底、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的昂扬斗志,统筹协调解决好各类复杂疑难问题。深入研判宏观大势,把握明光发展阶段性特征,用心想事、用智谋事、用力干事,做到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坚持算着干、现场看、盯着办,倡导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发扬“钉钉子”和“较真”精神,真正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确保各项政策和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三是建设开放、开通、开明的创新政府。进一步开拓视野,开动脑筋,在顺境中求新,在困境中求变,着力在破解要素瓶颈和体制机制束缚上多探索、出新招、有作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用政府权力的“减法”、管理服务的“加法”,换取市场和社会活力的“乘法”。不断强化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以更高的工作标准释放发展潜能,以更有效的创新举措实现工作突破。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加快建设电子政务一体化,完善快捷高效的审批制度、权责明确的清单制度、系统规范的服务制度,提高政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和成本。
四是建设守法、守规、守纪的法治政府。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认真落实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提高工作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构建重大行政执法法制审核制度,完善责令改正等纠错机制。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执行人大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作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使群众了解政府做什么、怎么做,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是建设廉政、勤政、优政的清廉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行政监察、财政监督,推进审计全覆盖,织密扎紧“制度笼子”,管好公务人员、公共资源、公共权力、公共资金,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以减权限权、创新监管等举措消除权力寻租空间,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厉整治各种顶风违纪行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持之以恒反“四风”、改作风,坚决惩处不作为、乱作为和失职、渎职,始终保持干部清正、作风清新、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以实际行动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加快新发展,深感时不我待;迈上新征程,更须奋勇争先。让我们在中共明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开拓创新,为打造“滨湖花园度假城,山水田园生态市”,建设美好新明光,而努力奋斗!
注释:
1.“四个百万”:征收房屋200多万平方米,新建商品房200多万平方米,新建保障房100多万平方米,新增绿地500多万平方米。
2.“五个之最”: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征收效果最好、新增绿量最多、争资额度最高。
3.“五大政策”: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
4.“三重一创”: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扎实推进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5.“一闸两港三航道”:“一闸”即女山湖船闸;“两港”即涧溪港口和淮河柳巷港口物流园;“三航道”即池河航道提升、涧溪河和七里湖航道疏浚。
6.“一环八射”和“南北大循环”:“一环”,即以104国道绕城线、309省道绕城线和部分现状104国道、309省道形成城区大外环;“八射”,即104国道向北通往徐州,257省道跨淮河通往宿迁,309省道向东通往淮安,239、321省道向东通往扬州,104国道向南通往滁州,226省道向南通往肥东,309省道向西通往合肥,345国道向西北通往蚌埠;“南北大循环”,即南部“明光-涧溪-自来桥-张八岭-明光”、北部“明光-桥头-潘村-女山湖-明光”公路大循环。
7.“两河两湖十二条小流域”:两河两湖即淮河、池河,女山湖、七里湖;十二条小流域即来安河、百道河、二道河、盈福河、广福河、南沙河、小路河、林东河、涧溪河、石坝河、朝阳河、棉花套河。
8.脱贫攻坚“四个全覆盖”:即精准扶贫全覆盖,监测评估全覆盖,防范返贫全覆盖,责任落实全覆盖。
9.化工集中区“一纵五横”6条道路:经4路、纬1路、纬2路、纬3路、纬4路、纬5路。
10.紫阳等9个2017年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农村社区):紫阳、高王、马岗、横山集、津里、官山、涝口、前黄、嘉山集。
11.“十件实事”:明旧路改造、明珠路南段改造、滨河实验学校建设、铁路西侧黑臭水体整治、1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明光市车驾管中心建设、全民健身馆建设、城区垃圾中转站新建和改造、城市2个老旧小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