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明光动态 > 热点专题 > 生态创建

明光市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工作汇报

发布日期:2018-04-22 16:04来源: 明光市环境保护局作者:环保局阅读次数: 背景颜色:


明光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抓手,扎实推进“滨湖花园渡假城、山水田园生态市”建设,全市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7年先后创成安徽省文明城市、安徽省园林城市、安徽省森林城市;在全省率先完成239家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拆除任务,在全省率先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全面推行“林长制”“河长制”,在全省试点探索美丽乡村管护“巷长制”;荣获“2017最美中国大众休闲、健康养生旅游城市”称号;2018年入选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县,获批项目资金3000万元。通过三年的持续建设,全面完成各项创建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环境优美、洁净和谐、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现将我市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成效

我市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 美好新明光”建设深入民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互动初步形成。

1.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大力实施“五水共治”“三线三边整治”“森林增长工程”“污染项目治理”等行动。关闭矿山开采加工企业90多个、粘土砖瓦企业34个,改造城区燃煤锅炉76家,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新增造林21.8万亩,完成涧溪花鼓山等矿山复绿17万平方米,城区新增绿地555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地率分别提高到36.67%、33.1%。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使用,引领绿色出行。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创成省级和滁州市级生态乡镇17个、生态村45个,省级森林城镇5个、森林村庄30个。

2.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明光市城东污水处理厂及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完成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稳步推进。城区和17个乡镇街道生活垃圾全部市场化运作,139个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全市国、省、市监控断面、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完成女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围网养殖拆除,实施池河、南沙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1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2017年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05万平方米,全市完成成片造林1.51万亩,完成了节能减排任务。

3.生态经济蓬勃兴起。做强生态旅游,八岭湖创成国家3A级景区,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自来桥镇尖山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黄寨草场获得安徽省“最佳风光牧场”称号。获批2个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3个全省旅游乡镇。壮大生态农业,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工程、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017年新晋级滁州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安农大皖东综合试验站基本建成。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6%。调优工业质量,2017年,长兴电源、祥云矿业等6家企业通过化解过剩产能,退出规模序列;淘汰光辉电源、恒兴建材等4户企业落后产能。

二、主要做法

1.高位统筹推进,打造高效务实的创建环境。

我市秉承 生态立市”理念,坚持“一块蓝图绘到底”,创建工作做到领导有力、思路清晰、力量整合,全员支持。

一是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我市将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将调整为“明光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对全市生态建设统一部署、统一安排。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动员大会、城乡建设暨“四城联创”推进会,并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生态环保专题工作会,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市人大、政协发挥监督职能,积极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言献策。各乡镇街道、各部门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目标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全市上下联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实现生态创建常态化、规范化、持续化。

二是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科学编制和完善生态建设规划,系统完善城乡统筹规划、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了《明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光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明光市水资源保护规划》《明光市女山湖自然保护区规划》《明光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明光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案》等28个专项规划、13个集镇总体规划、35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形成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等四级规划体系。组织实施国有林场体制改革,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方面试点,为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谋划45项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预计总投资48.873亿元。已完成投入25亿元实施了31项重点工程,2025年前将完成其他14项重点工程。

三是密切配合,严格执法。大力推行政府权力清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要求,督促各乡镇街道、部门履行生态保护监督管理职责,做到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切实加大生态领域执法力度。建立“1+X”执法模式,由市环保部门负责强化污染源监测监管,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落实排污许可制度,严把环保准入门槛,已先后否决高污染、高能耗建设项目40多个;市农业、林业、水务、国土房产及其他相关部门也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同时,推动生态环境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通过生态公益广告、广场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向干部群众宣传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家喻户晓,成为全民共识,进而形成了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2.实施三大战役,打造安全洁净的生态环境。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

一是统筹推进治水坚持“五水共治”,大力推进乡镇街道小型引水工程工程建设,提升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完善全市11个乡镇饮用水源地和石坝水库备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编制,查处取缔了一批保护区内违规建设项目。持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2.6万人。重点强化污水监管。争取对上级水污染防治资金3000多万元,推进池河、南沙河、石坝河、新庄河综合治理,整治黑臭水体15公里;落实“河长制”,设立市级河长16个、乡镇级河长59个,村级河长250个,完成淮河、池河和南沙河等27条河湖“一河一策”编制,按照市级河长每月巡查一次、乡镇级河长每旬巡查一次、村级河长每周巡查一次的巡查机制,及时排查河道水质状况。

二是稳步实施治气2014年开始实施了园区生态化改造、机动车污染控制、交通运输污染控制、废气污染防治、扬尘污染控制、农业污染控制、矿产污染控制、大气应急预案等十大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项目。截至目前,施工工地全部落实“六个”100%落实扬尘管理。2015-2017三年淘汰黄标车1174辆,完成滁州市下达任务,淘汰燃煤锅炉135台。

三是积极筹备治土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编制完成《明光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建立部署应用污染地块信息系统。与重点行业企业签订了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并将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进行发布。利用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开展工业园区环境治理现状调查与评估。加强危险废物管理,积极配合市级做好危险废物信息化监控平台建设和联网监控。截至目前,明光市排查危废存量清零企业14家,危废规范化处置率100%。

3.突出乡村优先,打造靓丽舒适的人居环境。

我市围绕“14935”城乡布点,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产业强村田园美。立足各地优势资源,发展“一镇一色、一村一品”,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3个;投资5亿元打造女山湖千年古镇,创成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特色旅游乡镇、乡村旅游示范村等11个;新建焦城圩荷花园等特色主题庄园80多个,建成花卉苗木产业带1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园7个、乡镇返乡创业园7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2个、村级电商网点318个。

二是生态护村环境美。获批6.5亿元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贷款,2017年明光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率达到85.8%。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每年安排3000余万元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工作,今年计划实施农村厕所改造6000户;建立“户村收集、乡镇监管、企业清运、县级处理”的垃圾清运体系,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6.5亿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完善城乡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实现城、镇、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加大桥头垃圾填埋厂建设,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日处理”,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5%。

 三是新风入村人文美。广泛开展“送戏进万村”、抱团科普、农家书屋“四点半课堂”等活动;开展“明光好人” “五好文明家庭”“十星清洁户”等评选表彰,发挥乡风文明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和农村“五老”人员作用,大力整治厚葬薄养、铺张攀比等不良风气,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今年以来,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12批次400余人走基层、进万家,为敬老院老人和村民表演文艺节目30余场。

三、下步打算

虽然我市的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难度与日俱增。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切实加强全市52.03万亩省级以上公益林管理,启动公益林精品园建设,逐步实施公益林分类补偿。加强淮河、女山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加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等重要湿地的保护,有效遏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趋势。积极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强化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继续做好露天开采矿山边坡整治、复绿及景观修复工作。

2.严格落实环境准入制度。依据明光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推动形成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

3.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积极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加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抓好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县契机,大力发展原生态有机农业,限制合成化肥、农药、植物激素使用,基本控制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

4.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生态文化宣传,倡导生态文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分享到:
主办:明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日博365网站网站地图
电话:0550-8021202电子邮件:mgszf@126.com皖ICP备10002527号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8202000145号网站标识码:3411820020